当前位置 :
源远流长的厦门歌仔戏文化
更新时间: 2023-10-04 23:54:16

1、源远流长的厦门歌仔戏文化

歌仔戏是什么呢?想必大多数闽南人对歌仔戏并不陌生,因为它是福建省闽南方言的一种汉族戏曲,它也是中国戏曲剧种中唯一诞生于台湾的剧种。那么,你想知道它的来历吗?它又有什么神秘故事呢?那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厦门文化吧!

文化是什么?没有一个人可以给文化下一个定义。是文字?艺术?谁也说不清。

每一种文化的产生,并不是必然的,它是人类在生活劳动中与环境,背景,时代慢慢融合,逐渐形成的。甚至文化并不是人们特意创造,而是在一个逐渐的过程中渐渐凝聚起,具有生活,背景,地域特色。因而每一种文化都有适合她自己的领域。

岁月沧桑,厦门戏曲从昨天走向今天,经历了许多曲折,渐渐深深地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扎了根,成为民间生活中不可获缺的一部分。其中歌仔戏在其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。

歌仔戏又名乡剧, 是闽南地方代表性剧种。1662年大批闽南人随同民族英雄郑成功移居台湾,带去了“龙溪锦歌”、“安溪采茶”和“同安车鼓”等民间音乐艺术,出现了“歌仔馆”。明末清初,受梨园戏、高甲戏和京剧等剧种影响,逐渐形成独特的表演艺术“歌仔戏”,先在台湾流行,1928年后传回闽南,经民间艺人的改革创新,再取名“乡剧”。这种戏曲唱词通俗朴实,唱腔活泼动听,深受群众喜爱。厦门歌仔戏剧团的名剧《梁山伯与祝英台》被称为中国的《罗密欧与朱丽叶》,曾由香港长城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影片发行东南亚,其它剧目如《火烧楼》、《五女拜寿》、《杀猪状元》、《哑女告状》、《白蛇传》、《真假太子》等也已制成电视戏曲片。

一、产生

歌仔戏流传于台湾,福建闽南及东南亚闽语系华侨聚居地。50年代初,大陆将歌仔戏命名为芗剧。80年代初,厦门恢复原来的名称歌仔戏。

提到歌仔戏,大多数人只知道她起源于台湾,但事实上她的根却在闽南。歌仔戏的基础本是厦门艺术较为重要一部分的“歌仔”。

歌仔,是一种说唱音乐,流行于厦门、龙溪等地。漳州称之为锦歌,台湾及厦门称之为歌仔。歌仔语言生动,平仄押韵,地方色彩浓厚,朗朗上口,通俗易懂。加上演唱内容都是群众熟悉或与现实生活有关的故事,反映群众的思想感情,朴素动听,所以很受群众喜爱。

歌仔的来源,至今还未发现有明确的文字记载。但在清朝时期,厦门的歌仔已经相当盛行了,清末至20世纪30年代,是厦门歌仔的鼎盛时期。

据《中国戏曲志·福建卷》记载,明末清初,民族英雄郑成功率领福建子弟兵东渡收复台湾,从而把流传“锦歌”“车弄鼓”等民间艺术带到台湾,并与当地名歌小调相结合,在台北等地的农村、渔区广泛流行,出现了坐唱形式的“歌仔馆”……

郑成功部队把歌仔带到了台湾,并且随着大量的福建闽南移民迁徙到台湾,歌仔在明末清初流传到台湾,在长时间的流传过程中,吸收了当地的民歌,融合了闽南民间歌舞车鼓以及其他民间艺术的成分,到20世纪初,形成歌仔戏。

而又由于早期歌仔戏是在广场或寺庙平地随便演出,所以又被称为“落地扫”。落地扫是歌仔戏最简单、最原始的演出形态。

二、传入

虽然歌仔戏的基础歌仔是由闽南地区传入台湾,但歌仔戏的形成确是在台湾。因而也开启了歌仔戏的新的传播旅程。

厦门与台湾一衣带水,相互遥望。当初许多闽南人就从这里起航,怀着眷恋、带着悲伤,漂泊到台湾。他们在台湾拓荒扎根,繁衍生息,播种着同源的文明。在渡台的悲歌中,海峡紧紧地接连成一条思念线,两岸人来来往往,厦门成了闽台出入的重要门户。外来人口的增加,使厦门成为各地文化的交汇地,成为闽南文化的中心,各种民间艺术也都汇集而来,产生于台湾的歌仔戏,也在20年代中期传入厦门。

当初那么多种艺术文化的汇集,在海浪的潮打下,都渐渐消散,淡去。然而,歌仔戏却流传至今。看歌仔戏的产生与传播,是两岸共同文化的结晶。海峡两岸本就是文化同源,血脉同流。

2、源远流长的独龙族语言文化

语言是交流的基础,也是一个民族最重要的标志。在我国,我们大多数人通用语言便就是普通话。但是不同地区区域,有不同的语言,尤其是一些少数民族。独龙语是独龙族群众使用的语言,是独龙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那么,大家就随着小编来了解源远流长的独龙族语言文化吧!

独龙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,语支归属现尚无定论,但据语言学家孙宏开先生调查研究认为,与景颇语、僜语、珞巴语等语言相近,有可能划为同一语支。独龙语内部可分为两大方言,即独龙江的独龙语方言和贡山丙中洛的怒江独龙语方言。

独龙族的族源及民族的形成,时至今日还没有较为清楚的脉络及线索,但从语言系属上来看,作为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独龙族,应当来源于氐羌族群。归纳其民族内部所流传的传说,则主要有两种:一认为独龙族是土著民族。

二认为独龙族最初居住在怒江一带,后因出猎偶然来到独龙江河谷,看到这里不仅有宽阔的猎场,而且还有较为平坦的台地,便陆续迁居至此,并逐步由北向南发展。

在独龙族约15个氏族中,有8个氏族的传说都说来自怒江。而且从语言以及过去曾有过的文面习俗等文化特征来看,独龙族与贡山的怒族也很相近。近年来大多数学者认为后一种说法比较可信。

3、经久不衰、源远流长的蒙古族刺绣

刺绣是民族传统文化,每个地方的刺绣都有所不同,不同地域,不同民族的刺绣文化都有所不同,都各自有着自己的特色。蒙古族的刺绣饰品是远近驰名的,特别是装饰物,都是非常精美,丰富的,而且蒙古刺绣与2008年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,那么让我们来了解下蒙古族文化是如何经久不衰,源远流长的。

1、历史渊源

据罗布桑却丹所著《蒙古风俗鉴》等有关文献记载,在13世纪下半叶(元朝)之前,古代蒙古人在生活中就很注重刺绣艺术,并且应用范围很广。蒙古族的祖先结合自己民族特点和地区特点,创造了适合自己民族需要的衣冠靴帽和器皿家具。

在蒙古族的衣、食、住、行中刺绣的使用很普遍,蒙古包自古以来就是蒙古民族居住的一种帐幕,蒙古包的顶部和边缘装饰以及门帘都要用贴花刺绣方法装饰,地下铺的密缝毡子也要绣出各种图案,成为一种富有装饰性的艺术品,使牧民的生活更加丰富和舒适。蒙古袍和生活中的长坎肩的“前襟花”、“衣侧花”以构图严谨多变,题材丰富多彩为特色,恰当的疏密安排,小花小鸟点缀的妥贴,浅黄、粉绿色的镶边,显得非常悦目。蒙古族劳动人民的这些刺绣品自然而不造作,朴实而无虚饰,在刺绣中质朴自然的歌颂了美好生活,使人从艺术享受中得到审美教育。

2、传承方式

在蒙古民族中自古以来有家家妇女善于刺绣的传统习惯。在古代,不论蒙古贵族妇女,还是贫苦的妇女,一律学习掌握刺绣。蒙古族姑娘从小就学习刺绣,掌握家中各种针线活儿的技能,当然这种学习是没有专门的学校和教师指导的,主要是从母亲熟练的针线、刺绣中得到启发和培养的。

在古代的蒙古社会中是不出售各种衣帽等生活用品的,各种用品和刺绣品全部由每个家庭中的妇女来担负,因为自己做的是根据使用对象和身体情况不同而制做的。家中女儿到十七八岁或二十岁,刺绣的能力达到比较熟练的时候,在进一步学习刺绣的同时,还要进行家教,在出嫁前都要给婆家的每一个人做一双“斯布登高吐拉”,这种“斯布登高吐拉”就是从娘家带给婆家全家的见面礼,从一般家庭看也得做五十几双鞋和靴子,特别是给新郎做的靴子就要更加细心,其造型和图案的花纹也十分讲究,刺绣的技巧也十分精细,同时还要给新郎精心刺绣八个飘带的烟荷包,这些都是在出嫁前赶制的。(这些习惯在东部蒙族旗县尤为突出)这种靴子的刺绣好坏,常用来衡量姑娘的聪颖程度和能力。

您还喜欢:

壮族黑衣壮传说及传统习俗

壮族医药的形成与发展

妙趣横生的壮族酒文化

壮族舞蹈文化及传承与发展

4、源远流长的满族的建筑文化

满族在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和演变,融合不同民族特点,依靠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,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满族文化。其建筑通过不断的适应变化的地理环境,和生产生活方式,形成了也不同于其它民族的文化特点。

满族传统的住宅型式。乡间宅屋多为草顶土墙,房顶茅厚尺许,居室多为敞间,颇似口袋,故俗称口袋房。室内北、西、南三面环炕,俗称万字炕,橱箱被褥之类俱靠西北墙安放。窗户多为南、西向,用高丽纸外糊,藉以御雪雨。

住房多为3间,中室开门,并设有厨灶,门皆外闭,以防野兽撞入。山墙两侧外一米处设有满洲烟囱。多无院墙及东西厢房,仅以木栅或秫秸围之,并饲以猪羊牛狗。现科尔沁右翼前旗满族屯满族乡、喀喇沁旗十家满族乡还保留不少此种旧舍。

影壁:满族传统住宅的一部分。亦称影壁墙。其式多为一字型。高约5尺,宽6尺,厚1尺有余。一般为石、砖结构,以石为基,用大青砖砌壁身,壁顶多呈马鞍型瓦顶。正面壁心平面,画以吉祥纹饰,亦有雕刻如意彩绘者。反面壁心多设有佛龛,为供奉土地爷之用。影壁均置以庭院大门里3米左右处。

万字炕:满族传统居室中之火炕。满族传统居室为口袋房,一般为3间,中间开门,俗称外屋,两侧为里屋卧室。卧室内西南北三面皆有炕相连,如“匚”形。炕用砖、坯制成,炕内有烟道与外屋炉灶及室外烟囱相连。南炕为一家之长者居住,晚辈多居北炕。满族以西为上,故西炕多摆置祭器,因西墙上供有佛爷匣子,故俗称佛爷炕。

满族的窗户分上、下两扇,高丽纸糊在窗户外面,糊之前,把盐水和酥油搅拌成的比较稀的糊状物喷在高丽纸上,这样就可以防止被雨浸湿。“窗户纸糊在外”这也是“东北三大怪”之一。

烟囱,满语称“呼兰”,建在屋侧,高过屋檐数尺,通过孔道与炕相通。除用空心木外,烟囱多用土坯或砖砌成。满族房门多为两层,内为两扇门板,有木制插销,外为单扇花格门,外糊以纸。

满族认为,“四世同堂”或“三世同堂”是件大喜事,同堂的辈行越多越光荣。因此,随着人口的增加,除正房外,又建有东西厢房和南向而中间留有门洞的门房,这种建筑及布局就是我们今天所称道“四合院”。其特点是:院内靠门洞的地方建一矮墙,称为“影壁”。

影壁后竖一根八尺高左右、碗口粗的神杆,杆顶端挂有一锡制或木制的斗子。两厢南端是牲畜栏圈。正房后中间空地是菜圃,四周栽植果树或花卉。房屋四周围以横墙,自成院落,大户用砖石,小户用木栅。这样院连院,户连户,很自然地形成了堡子、营子和屯子。

房子烟囱的设置在东、西山墙外,烟囱距房子60多厘米远,用青砖或土坯砌成,有圆形、方形两种。院周围用木栅栏,或用砖、土砌成围墙。大门多设门楼或门房。院内设有影壁墙。

影壁墙后侧立有“索伦杆子”。院内东西厢房南面修有牛棚、马棚、车棚和储存谷物粮仓。满族人讲究卫生,室内外都收拾得干净利落,物品放置井井有条,柴禾垛得立立整整。

5、源远流长的藏族茶文化

藏族地区很少产茶,但是茶却成为了藏族男女老少每天必不可少的饮料。现在我们煮茶的方式和藏族人民煮茶的方式是不一样的,在茶叶传入藏族后,藏族人民喜欢在煮茶时加入点其他的东西跟茶一起煮。这样让他们感觉味道更加好。

那么,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一下藏族文化吧!

藏区绝少产茶,而茶却是藏族男女老幼的最佳饮料,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。藏族有句谚语“一日无茶则滞,三日无茶则痛”,又说“饭可一天不吃,茶却不能一顿不喝”。由此数百年来形成的茶文化内涵也非常丰富多彩,极富民族特色,在世界茶文化园地中是一枝奇葩。

茶叶是如何传入西藏的

据史书中的记载,早在公元四五世纪时,吐蕃王朝军队曾攻占到中原边州,夺得了大量茶叶,却不知其用途。《藏汉史集》中记,茶在松赞干布之曾孙都松芒波杰在位时(公元676-704年)传入吐蕃,当时是作为一种保健药物而受到赞普的喜爱。他说:“在我患病期间不思饮食,只有饮用小鸟衔来的这根树枝泡的水比较奇妙。它能养身,是一种治病良药。”公元781年唐德宗时“常鲁公使西蕃,烹茶帐中。赞普问:‘此为何物?’鲁公曰:‘涤烦疗渴,所谓茶也。’

赞普曰:‘我此亦有。’遂命出之,以指曰:‘此寿州者,此舒州者,此顾诸者,此蕲门者,此昌明者,此氵湖者。’”由此可知,早在5世纪以前,吐蕃社会还没有饮茶之习俗,只是把茶叶作为一种珍贵的保健药品而被王室所珍藏。自唐开元后,内地僧人坐禅“务于不寐,又多不夕食,皆许其饮茶,人自怀挟,到处煮饮。从此辗转相效仿,遂成风俗。”随着唐蕃之间友好往来,有的汉僧到藏区传法,有的则经吐蕃去印度求法,使饮茶习俗传入吐蕃。

据《汉藏史集》记载:“对于饮茶最为精通的是汉地和尚,此后噶米王向和尚学会了烹茶,米扎贡布又向噶米王学会了烹茶,这以后便依次传了下来。”但更多的是流传在王宫贵族间和寺庙里。吐蕃最后一位赞普朗达玛在位时实行灭佛,僧人们各自逃生。离开寺庙的僧人又将饮茶之习俗传入民间。而茶之止渴、消食、少睡、去腻等诸多功能,正好适用于藏族需求,因而深受人们喜爱。这是饮茶习惯传入民间的最早时期。至晚唐,唐蕃关系进入了一个较稳定的和平友好阶段。

唐朝的丝织品和茶叶与吐蕃的马牛交换,民间贸易在陇、蜀、洮、岷等一带活跃起来。安史之乱以后,唐蕃间在河西及青海日月山一带进行茶马互市,茶叶大量运往藏区。五代、宋、金时期,河西大部分地区为吐蕃等少数民族所占据,与宋廷“贡赐”不断,主要以马茶为主,并建立茶马互易市场。口角厮啰境内的风俗“独知用盐为滋味,而嗜酒及茶”。

您可能还喜欢:

东巴纸是纳西族最重要的写经用纸

纳西族“热美蹉”的起源及特色

名扬中外的纳西东巴文化

令人垂涎不止的拉祜族饮食文化

名姓看专稿内容,转载请注明出处
不够精彩?
名姓看(mingxingkan.com)汇总了汉语字典,新华字典,成语字典,组词,词语,在线查字典,中文字典,英汉字典,在线字典,康熙字典等等,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,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。
声明: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,根据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》,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,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,我们会及时删除。

邮箱:  联系方式:

Copyright©2009-2021 名姓看 mingxingkan.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9006052号-6